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后疫情时代新常态
1.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求加剧
“十三五”期间,抖客网,我国平均每两天就会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并全球蔓延,非接触式、智慧化服务成为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的基本属性,因而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线上。在2020年疫情背景下,博物馆普遍长期闭馆,但我国仍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2020-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The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简称ICOM)进行了3次博物馆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侦查,报告呈现了近两年博物馆数字活动的国际样貌和基本走势。
2020年3月其公布的《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侦查报告》显示,全球有85000家博物馆受疫情影响被迫关门谢客,其中大约13%的博物馆可能将永远关闭。美国博物馆联盟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COVID-19对美国博物馆影响的全国侦查》披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相关财务问题,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文博机构或将永久关闭。
2.博物馆数字技术运用的国际态势
2021年5月ICOM的第三次侦查数据显示,博物馆开始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疫情“新常态”下的应用,博物馆已经逐步建立起不同的数字传播渠道。
第一,从博物馆数字化相关战略调整情况看。在所侦查的博物馆中,2020年9月到2021年5月的变化是:“重新审视数字化策略”由76.6%增至83.4%;“增加专门工作人员”从38.7%增至41.9%;“增加数字化预算”从43.2%增至52.1%;“增加数字化服务内容”从74.8%增78.6%;加强员工培训从53.8%增至64.6%。
第二,从博物馆数字活动相关的人力资源投入看。有全职数字化员工的,2020年4月、9月和2021年5月的占比依次为26.1%、21.8%和21.9%;有非全职数字化人员的,这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55.7%、56.8%、61.0%,不到一年之间占比逐渐增加;没有专门数字化人员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8.3%、21.5%、17.1%。从数据可以看出趋势,非全职从事数字化工作的员工比例在增加,表明博物馆人力资源的配比向传播和数字活动方面转向,而没有任何专职数字化员工的博物馆比例有所下降。
第三,从传播和数字化活动在博物馆总预算中所占比例看。所侦查的博物馆中,传播和数字化活动经费预算超过总预算10%的,2020年4月、9月和2021年5月的占比依次为11.8%、12.0%、13.4%;介于6%-10%之间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1.0%、14.9%、15.6%;介于1%-5%之间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23.8%、29.4%、20.8%;不足1%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7.8%、19.7%、24.2%。可以看出,虽然受困于财政状况恶化,但计划将用于数字和传播活动的博物馆的预算比例增加了6.2%。
第四,从博物馆的各种线上活动看。在所侦查的博物馆中,各种线上活动较疫情之前有所增加。按活动类型划分:2020年4月、2020年9月、2021年5月的线上藏品占比依次为18.0%、34%、32%;在线展览依次为16.4%、16.1%、22.0%;活动直播占比依次为19.1%、21.8%、28.1%;使用社交媒体占比依次为47.5%、41.9%、53.4%。2021年5月,闭馆后开始线上活动的博物馆,线上藏品、在线展览、活动直播、使用社交媒体的占比分别是9.7%、17.4%、26.5%和3.8%。
图ICOM于2020年4月-2021年5月期间开展的全球博物馆侦查主要数据。
二、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和观众双向视角下的必要性
从博物馆服务观众角度来看,新兴技术手段可以将珍贵的文物数字化,通过数字设备精确地将文物还原到虚拟或者现实的场景中,还可以实现各类群体线上线下的实时交互。
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例如,河南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除了建立博物馆官方网站,还率先尝试针对藏品的数字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在线浏览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和藏品平面图像。
进入21世纪后,博物馆数字技术逐渐从单一的线上产品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具体的使用场景包括博物馆展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服务和博物馆文创设计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等。
从观众反哺博物馆角度来看,博物馆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反馈数据和参观者的个性化信息,从而让博物馆有机会为观众定制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博物馆可以了解不同参观者的需求,通过“情景感知系统”,通过后台算法分析提炼参观者的个性化偏好,并一次归纳形成“同性”群体,从而提供群体的定制服务,提供更加准确和合适的导览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应用到博物馆展览的策展、布展中,可以结合参观者手持设备的定位功能,对参观者观展路线、在每个展柜前停留的时长等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帮助优化博物馆展厅的分区、动线设计、观众的导航、分时分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定时定岗等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帮助博物馆进行实时调整和方案改进,更好地提供观众定制服务。
图2博物馆和观众双向视角下的数字化建设示意图 零点有数制图
三、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博物馆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而让文物“活”起来,自然离不开文物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由国家文物局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16年发布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鼓励有条件的文物博物馆开展智慧博物馆工作。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我国在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战略目标。《意见》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及相关工作表述很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2021年11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首次将科技创新放入标题,并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文本中分别提到了要“加快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图3《“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本词云图 零点有数制图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原标题:【零点有数:疫情新常态下,全球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趋势分析】 内容摘要: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后疫情时代新常态 1.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求加剧 “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两天就会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备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21455.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